深圳寄马来西亚COD小包/代收货款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而物流作为实现贸易往来的桥梁,物流绿色化对国际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作用,两者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绿色物流产生的基础,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必然带动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绿色物流为国际贸易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绿色物流发展滞后将会受到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国际贸易和绿色物流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对于推进区域国际贸易和绿色物流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25个省、市和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各地区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对我国绿色物流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基于我国绿色物流相关理论与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及环境能源四个层面构建绿色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综合评价法对各地区2011—2017年绿色物流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绿色物流绩效整体发展较为稳定,而东、中、西部地区绿色物流绩效水平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增趋势。然后,本文对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从国际贸易规模结构、发展条件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地区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各地区国际贸易公共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分析结果显示,从横向角度来看,广东、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区的国际贸易发展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江西、河南、湖南、陕西等地区发展态势不稳定,绩效排名波动较大。从纵向角度来看,全国各地区2011—2014年间国际贸易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2014年之后中部地区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东、西部地区有略微下降趋势之后保持稳定。后,研究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先对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再构建国际贸易对绿色物流绩效的多元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贸易指标中进出口贸易额、FDI依存度、初等产品效益度和单位出口贸易工业污染程度对我国绿色物流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为更加深入研究各地区国际贸易对绿色物流绩效的影响,进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影响度模型,从共性、个性两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指标对各地区绿色物流绩效的影响程度,依此提出针对性建议。接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各地区绿色物流绩效指标对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物流业废气排放强度对多个地区国际贸易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后在分析部分重点地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绿色物流绩效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以更好服务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建议。Langcang-Mekong Cooperation合作机制(LMC)是在我国倡议合作下,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贸易区五国,特别是云南省对澜湄流域五国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云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国际合作方向,对深化我国尤其是云南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基于LMC机制,以云南省对LMC中东南亚五国和我们国家的物流绩效指数历年发展分析,以及结合我们国家海关尤其是云南省主管海关在对外贸易通关便利性、现代化改革措施两个方面数据为切入点,分析研究物流绩效与海关改革对云南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主要来源及影响程度,并提出发展建议。本文主要研究以下方面: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梳理。吸收之前学者对云南省对外国际贸易分析研究课题、原因分析、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成果,引用二零一三-二零一九年云南省对外国际贸易、对东南亚五国贸易以及LPI指数、海关统计的各项相关数据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方。使用统计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按关键年份分析引用数据,研究云南省以及东南亚五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数据,分析云南省与东南亚五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展现出来的现实情况,揭示各关键时间节点LPI指数及海关改革措施实施对云南省对外贸易尤其是东南亚五国贸易增长情况相关联要素,并发现LPI指数描述云南省物流绩效的不足,阐述建立模型的必要性。计算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选择合适的自变量,使用Eviews软件和Excel软件,分析找出影响云南省对外贸易额的主要因素,通过模型系数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推论得出其现实意义,根据得到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保税港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和经济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事物。为了加快我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发开放,国务院于2008年11月、2010年2月相继批准在中国西部城市重庆设立了国内个内陆保税港区及国内大综合保税区。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及唯一直辖市,重庆肩负着带动西部经济板块发展的历史使命。然而,重庆外向型产业基础薄弱、对外开放程度低,如何借助内陆保税港区的政策条件,拓展外向经济发展空间,使重庆成为内陆出口商品加工与集散基地,形成与西部其他城市共同开发开放的新格局呢?根本的出路在于,只有打通与国外市场的物流通道,与西部其他城市共谋外向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变内陆为开放前沿,撬动“西三角”经济的崛起,实现国家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布局。 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内陆保税港区保税收益及其国际物流通道构建。首先,论文界定了内陆保税港区担负的主要保税功能与保税业务,定量分析了入区企业利用保税专属政策(如免税、减税、缓税、免配额和许可证等)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建立模型分析了在保税条件下国际物流供应链三方的利益,并利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证明了:内陆保税港区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所在地的基础环境条件而非政策优惠条件,然后利用三角白化权函数对重庆保税港区引资条件进行了灰色评估,评估显示:内陆国际保税港区条件与其他保税港区相比有强有弱,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急需加强。在上述分析论证基础上,依据重庆国际物流节点分布情况,根据协调分析法和DEA法,提出了建设重庆Y型国际物流通道的构想:以重庆为枢纽推进东向、南向和西北向三条国际物流通道,通过Y型通道多方位缩短重庆与国际接轨的时空距离;根据引力模型,说明了Y型通道在西南地区的普遍接受性;后,在完善内陆保税港区及其国际物流通道中,提出分层分区分时发展重庆O型物流辐射地外向经济的主张。 论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与定量说明相结合。论文通过构建四种保税进出口业务模型,证明了利用保税条件下国际物流供应链三方会达到共赢;利用博弈理论证明了保税港区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国际物流通道的便捷而不在于保税优惠条件本身,并利用三角白化权函数对重庆保税港区引资条件进行了灰色评估;根据协调分析法和DEA法,构建了重庆Y型国际物流通道;为了带动西部地区外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出了分层分区发展重庆O型物流辐射地外向经济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