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到菲律宾COD电商小包物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推广和销售方面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电商平台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的主要渠道。虽然国内外对农产品电商相关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对农产品电商的绩效评价体系仍不成熟。这些研究绝大多数还停留在观念引入和理论探讨层面,定量研究特别是内在行为分析、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在构建农产品电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综合评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绩效,剖析农产品电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求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提升和优化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论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构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效率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经营效率提升的对策。全文共有六个章节。章为绪论部分。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农产品电商绩效评价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农产品电商绩效评价建设遵循的原则、绩效评价体系各个评价指标的筛选和构建以及电商绩效评价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权重赋值。第四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分析样本进行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第五章针对分析结果总结目前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农产品电商效率的对策建议。第六章对于文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得出终结论,并对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网络销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拓展和完善了农产品电商研究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为剖析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深层约束,促进农产品电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进而从政策扶持、经营创新、人才培训、服务优化、品牌建设等五个方面找出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网络销售农产品效率的对策,营造农产品电商运行的环境与条件,有助于为政府制定农产品电商发展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对提高政策制订的针对性、执行的可操作性和遵从的效益性意义重大。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欧美国际市场的消费能力减弱,我国传统外贸增速下降。与此同时,全球互联网的普及、线上支付和国际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使跨境电商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开始出现速卖通、兰亭集势等跨境电商,跨境电商企业不断推出新的国际物流模式,满足海外消费者对国际物流时效性的需求,跨境电商的商业模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转型的途径。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海关、商检环节给与跨境电商支持,提高跨境电商的通关效率,使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的物流模式难以满足跨境电商发展的需求,跨境电商不断创新国际贸易的物流运作模式,提升了国际物流的时效性。在此背景下,研究跨境电商如何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对关于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跨境电商的概念,将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进行了比较,对跨境电商的典型运营模式进行划分,并阐述相关理论作为基础,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然后从市场规模、进出口规模结构、市场地域分布和商品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在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从2008年的4.4%迅速上升至2018年的29.5%,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中进口占比持续增长,我国跨境电商主要的贸易伙伴国集中在发达国家,并分析了我国国际物流的供给能力、市场需求和物流绩效的世界排名,发现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国际运输能力有所提升,但清关效率、物流能力、可视性和时效性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与我国二贸易大国的地位不匹配。然后从企业这一微观视角分析我国跨境电商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我国跨境电商积极开拓新的国际物流模式促进我国国际物流模式的多元化,通过整合国内外物流资源和构建信息化网络平台促进我国国际物流高效衔接,建设海外仓提高国际逆向物流效率。紧接着运用2008年至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与国际物流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进出口货运量的跨境电商需求弹性在2008年至2018年都小于1,表明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货运量的促进作用较小。与此同时,2008年至2013年,我国国际快递业务量的跨境电商需求弹性小于1,说明在此期间我国跨境电商对国际快递业务量的促进作用较小,但2014年至2018年我国国际快递业务量的跨境电商需求弹性从1.01持续上升至2.27,表明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对国际快递业务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我国跨境电商对国际物流总体的促进作用较小,但我国跨境电商对时效性高的国际物流有较大需求,我国跨境电商应积极提升我国国际物流时效性。后,为提升我国国际物流时效性,促进我国跨境电商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健全和落实相应政策与法律机制、加强物流企业合作、提高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和加大国际物流新模式投入力度的对策建议,希望为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为网络经济的必然产物,电子商务掀起了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面对电子商务大潮,众多企业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问题。
供应链是指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各个环节纵向一体化网络,是对整个供应链的各参与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使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大化,并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网络上的各组织或部门具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基础上的管理,它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
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的协调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供应链的协同管理面临挑战,关于在供应链内建立协调合作关系,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认为,供应链各方以各种正式合同来保证合作,一旦合同拟定下来,各方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以信任的方式开展合作;观点二认为,由于供应链各方存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关系,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上,积极的相互作用加强了对方合作的信任。
在实际情况中,上述两种观点各有偏颇,不可能设计出一种能够涵盖未来发生的所有偶然事件的合同。因此,彼此尚不信任的双方不得不靠建立信任关系,来解决合同内尚未涵盖的问题。在多数有效率的合作关系中,两种方案兼而有之。故应从两个方面来完善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一是从供应链的硬环境建设方面,一是从软约束方面,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运行。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硬环境协同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硬环境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供应链成员必须遵守的硬性合同、制度。由于这两方面都具有一旦建立就保持稳定或具有强制性、灵活性较差等特点,所以把两方面共同努力达到的供应链协调称之为供应链,即硬协同管理。硬协同是供应链主要的协调管理工具,在供应链管理的初级阶段也是有效工具,要想实现供应链的优化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为供应链协调提供技术支持,保证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和商流等畅通。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基础设施必须跟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能为供应链各阶段之间的同步行动创造条件。
电子商务要求的基础设施首先就是网络设施,供应链上必须完善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在企业之间建立外部网络(Extranet)。使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连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供应链上的信息才能同步传输,信息在出现的同时就能在供应链上得到共享。
供应链上的生产和物流设施必须满足电子商务的需要,电子商务时代的运输更多的是趋向于第三方物流,那么传统供应链企业包揽一切运输任务的状况就得改变,许多不必要的物流设施完全可以省去。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设施不匹配会导致供应链不协调,必须进行优化。
另外,供应链上企业的管理系统必须能满足供应链协调运营的需要,管理系统要能有效的把企业各功能模块集成起来。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很多,应用范围各不相同,应用广的主要是两种系统,一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系统),一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两种系统基本涵盖了供应链的整个管理范围,能够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ERP系统掌握了整个企业的原材料、订货、生产安排、成品库存及其他信息,跨越了企业职能之间的界限,涵盖财务、物流、生产、订单完成、人力资源和供应商管理等功能模块,这些模块相互关联,因而每一职能的使用者均能知道公司其他领域发生的情况。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不仅仅纪录整个系统状况,同时还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提高效率、减少失误。此外,ERP系统的杰出之处在于实时提供广阔视野。